“求求你,,表揚他們,!”8月17日的上午,88歲的王玉蘭拄著拐,,盡量挺直腰桿走進本溪日報社記者辦公室,,邊走邊說。記者連忙請她坐下,,并倒上一杯溫水,。王玉蘭用顫抖的手,從衣服里懷口袋掏出親筆寫下的感謝信,,將下巴頂在拐杖把手上盡量抑制臉頰的抖動,,睜大已有些渾濁的眼睛,,激動地說:“求求你,表揚他們,,!
接過那封信,上面的字跡橫不平,、豎不直,,像是墊在砂紙上書寫出來的一樣。王玉蘭有些羞赧,,點著頭,、抖著手解釋道,自己患過腦梗,,這些都是后遺癥,,字跡太過潦草,還請記者抽出時間聽聽她的故事吧,。
王玉蘭希望本溪日報社幫助表揚的有北地街道辦事處的“周主任”以及下轄育欣社區(qū)的兩位“劉書記”,。原來老人家現(xiàn)在獨居的房子建于1981年,樓后是一片山墻,,3層以下都被遮住,。想出入家門,就需要從山坡過去,,?赡嵌伪亟(jīng)之路曾經(jīng)又窄又陡,靠近樓體一側(cè)也沒有護欄,。王玉蘭在感謝信中,,用“非死即殘”來描述失足跌落的后果。
記者把王玉蘭送回家,,正經(jīng)過那段路,。發(fā)現(xiàn)果真如老人家所說的那樣,在街道辦事處和社區(qū)的共同努力下,,那段路已被修飭一新,,路旁也架筑起牢固耐用的鐵柵欄,甚至都能通車了,。
王玉蘭還說,,最近社區(qū)為她居住的那棟樓的5個單元都安裝了單元門,社區(qū)工作者們利用休息時間挨家挨戶地為75戶居民送去了單元門鑰匙,;疫情防控期間,,網(wǎng)格員把醫(yī)生請到她家里,為她注射疫苗,、進行核酸檢測,;全國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以來,,樓梯間堆放的雜物被各自“送回了家”,墻面上的小廣告被清理干凈,,聲控燈都能“一響就亮”……退休前,,王玉蘭干了20多年的街道工作,深知基層工作需要面對的不易和承受的壓力,,就更是對育欣社區(qū)贊不絕口,。
王玉蘭有比較嚴重的駝背,雙腿都長了骨刺,,但她還是堅持要求為記者帶路前往育欣社區(qū),。在那里,記者見到了老人口中的一位“劉書記”——社區(qū)黨委副書記劉月,。
得知記者來意,,劉月卻搶先拉過王玉蘭的手,有些責怪地對老人家說,,“大熱天的,,不是不讓你到處走嘛。你腿里頭的骨刺就得養(yǎng),!”那種親人間特有的關(guān)心式埋怨,。
說話間,另一位“劉書記”——社區(qū)黨委書記,、主任劉毅莉也回來了,。原來幫助育欣社區(qū)部分老舊小區(qū)進行改造的設(shè)計師才離開,,劉毅莉滿頭大汗地陪著他們忙了一上午,。從她這里,記者終于知道了王玉蘭要表揚的那位“周主任”是北地街道辦事處的周斌主任,。
“求求你,,一定要好好表揚他們呀,!
“這不都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嘛,。”
記者手記:先要看得到美好,,才會感受到美好,,才能生活在美好的世界中。王玉蘭88歲的身體已然朽弱,,但她深沉地愛著這座城市,,努力地生活著,認真感受著身邊的每一份關(guān)懷與熨帖,。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善奔走,、為文明鼓勁,,并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她愿意肯定成績,愿意稱贊他人,,愿意互相尊重,,那么,她就成為了一種聲音,,那種講好身邊故事,、文明故事、本溪故事的美好聲音,。
本報記者 潘祖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