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任“雷鋒班”戰(zhàn)士(前排)和部分歷任“雷鋒班”班長在營房內(nèi)合影。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新華社沈陽2月26日電(記者談昦玄,、孫仁斌,、王瑩、洪可潤)“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雷鋒,,只是有的人心里的雷鋒還在睡覺,,有的人心里的雷鋒已經(jīng)醒了,!

  這是多年來流傳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某部“雷鋒班”的一句話,。

  1962年,這位普通士兵因公殉職,,年僅22歲,。他生前無私奉獻,贏得了人們的尊敬,。1963年1月,,他生前所在班被國防部授予“雷鋒班”稱號,同年3月,,毛澤東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

  此后60年,先后有200多名青年戰(zhàn)士走入“雷鋒班”,。他們照顧孤寡老人,,參與抗洪搶險,向希望小學捐款……他們被稱為“雷鋒傳人”,。

  戰(zhàn)士舒騰在整理雷鋒床鋪,。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雷鋒“上鋪的兄弟”

  23歲的舒騰曾是離雷鋒“最近”的人。

  2022年2月21日,,他來到“雷鋒班”時,,就住在雷鋒床鋪的上鋪。

  舒騰生于湖南懷化,,在望城入伍,,算是雷鋒的同鄉(xiāng),。

  “老班長”上鋪,留給“新兵”住,,是這支部隊里不成文的傳統(tǒng),。

  生于2000年的舒騰和生于1940年的雷鋒,跨越一甲子,,成了“上下鋪的兄弟”,。

  雷鋒的鋪位上,整齊擺放著雷鋒生前用過的被褥,、軍裝,、軍帽、腰帶,。

  現(xiàn)任“雷鋒班”班長牟振華在擦拭雷鋒塑像,。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宿舍一側(cè)正中,擺放著雷鋒塑像,,旁邊是人們過去常用的修鞋機,、理發(fā)箱和節(jié)約箱。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戰(zhàn)士們休息日帶著修鞋機和理發(fā)箱走街串巷,,義務為居民修鞋、理發(fā),,將廢棄螺絲釘,、牙膏皮等收集到節(jié)約箱。

  班長牟振華說,,這是“雷鋒班”的“三件寶”,,“雷鋒生前志愿為人民服務,,走到哪兒,,就把好事做到哪兒”。

  雷鋒不只是屬于中國,,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人知道他的故事。

  作為工程兵,,“雷鋒班”戰(zhàn)士參與過海外維和任務,,架橋修路、保障運輸,。多年前,,他們遠赴非洲利比里亞執(zhí)行維和任務,冒著生命危險處理了有毒氣體泄漏事故,。時任利比里亞大吉達省省長稱贊:我知道中國工程兵為什么出色,,因為他們都是雷鋒,!

  1998年出生的劉文曾參與馬里維和,他和戰(zhàn)友們從自己的份額里節(jié)省出物資,,把日用品,、工具、防疫物資分類打包,,寫好使用說明,,送給當?shù)貎和?/p>

  劉文也曾是雷鋒“上鋪的兄弟”。剛到“雷鋒班”時,,家境富裕的他以為,,“只要捐錢,就是在學雷鋒了”,,F(xiàn)在,,他覺得“每做一點好事,心就變得純真”,。

  23歲的舒騰正和戰(zhàn)友們學著做個像雷鋒那樣的人,。

  戰(zhàn)士魯冠澤在整理人們寫給“雷鋒班”的信件。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替雷鋒回信,、捐款

  在中國,,人們把愛做好事的人稱為“活雷鋒”。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雷鋒沒有被遺忘,。

  60年來,47萬余封紙質(zhì)來信陸續(xù)寄到了“雷鋒班”,。有人寫信求助,,有人訴說苦惱。有盲文信,,有國際函,。有長信,16開紙寫滿了100多頁,,分裝在6個信封里,;有短信,筆跡稚嫩,,認認真真寫下“我要做雷鋒叔叔那樣的人”,。

  “雷鋒班”戰(zhàn)士們接力成為替雷鋒回信的人。

  藝術(shù)生出身的魯冠澤,,努力寫好每封回信,,他說,回信帶去的是來自雷鋒的力量,。

  戰(zhàn)士彭飛龍在駕駛運輸車,。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翻開雷鋒日記,,人們讀到他內(nèi)心深處的友善與愛。發(fā)大水了,,他背著小學生過河,;雨夜,他送大娘回家,;閑暇時,,他拆洗縫補戰(zhàn)友們的衣物,幫工人干活……如今,,戰(zhàn)士們在不斷續(xù)寫著“雷鋒日記”,。

  日記里,彭飛龍記錄下親身經(jīng)歷的事:在做工程任務時,,“雷鋒班”每個人都會給別人搭把手,,不分你我,所以完成任務總比別人快,。

  彭飛龍說:“奉獻肯定會累,,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置身這樣的集體,,人就是幸福的,。”

  戰(zhàn)士于浩在整理“雷鋒班”剛完成捐款的存單憑證,。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雷鋒生前總為需要幫助的人捐錢,,在他離開后,“雷鋒班”戰(zhàn)士們?nèi)栽谝运拿x為有需要的人們捐款,。遼寧籍戰(zhàn)士于浩說,,看看戰(zhàn)友們怎樣做,想想雷鋒會怎么做,,自己也學著做,,這就是學雷鋒。

  戰(zhàn)士葉子貴在擦拭“雷鋒班”班旗的保護罩,。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被雷鋒改變的人

  第一次休假回安徽老家,,“雷鋒班”副班長葉子貴看到拿著沉重行李的大爺大娘,想幫忙又怕被誤解是作秀,。幫忙時,路人將他誤當作是大爺大娘的親人,,稱贊:“你孫子可真孝順啊,。”

  這美好的誤解,,讓葉子貴眼眶濕潤,,臉也漲紅,。他說,那一刻,,感覺自己精神“滿格了”,。

  60多年前,年輕的雷鋒在日記中寫道:“自己辛苦點,,多幫人民做點好事,,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薄90后”葉子貴說自己懂雷鋒,,“做好事是會上癮的。因為有成就感,,會覺得幸,!薄

  戰(zhàn)士任亮在標記重點讀書內(nèi)容,。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雷鋒班”第226名戰(zhàn)士任亮,,離開“雷鋒班”后成為其他班的班長。他告訴班里的戰(zhàn)士們,,要把每件小事都做好,,不必記在心上,因為這都是該做的,。

  有次休假回家,,火車站賣貨的老大娘錯給了他更貴的商品,他發(fā)現(xiàn)后又折返把錢補給了老大娘,。他說:“我們和雷鋒不在同一個時代,,但雷鋒潛移默化改變著我們,!

  “選擇學雷鋒,,是選擇了一種人生,!蹦舱袢A說,。

  他的手機鈴聲是《學習雷鋒好榜樣》。

  他的微信頭像是漫畫版雷鋒,。

  他的微信名叫“傳承”,。

  “雷鋒!”“到,!”……每天晚點名,,雷鋒生前所在連全體官兵齊聲應答。60年,2萬多天,,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