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查干哈達村的睦鄰節(jié)上拍攝的兩名老者,。 本報記者姚劍鋒攝 |
|
|
|
本報記者劉學奎、孫仁斌,、丁非白
盛夏的遼西,,凌晨4時的天還沒大亮,58歲的王桂榮扛著半袋大米走出家門,,走向村頭的胡熱土山,,她要趕著去參加村里傳統(tǒng)節(jié)日——睦鄰節(jié)。
王桂榮家住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鎮(zhèn)查干哈達村,,這是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蒙古族聚居村落,。睦鄰節(jié)是村里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活動,從1808年開始,,到今年已連續(xù)舉辦了214屆,。
7月26日,農歷六月二十八,,村民們身著民族服飾,,齊聚村邊的胡熱土山廣場,載歌載舞,一同喝粥,;曾經鬧過矛盾的兩家人要同席而坐,,冰釋前嫌;勤勞致富,、孝老敬親,、鄰里和諧的家庭和個人會受到表彰,成為全村人學習的榜樣……
200多年來,,查干哈達村家庭和睦,,鄰里和諧。近日,,記者走進查干哈達村睦鄰節(jié),,感受這里睦鄰友善、尊老愛幼,、親近自然,、賡續(xù)傳統(tǒng)的敦厚民風,探尋這座遼西小山村鄰里和睦的民俗密碼,。
同“粥”共舞 睦鄰節(jié)傳承214年
大家同吃一鍋粥,,大米都是各家拿的,有一種團結互助的精神,,!班徖锖湍溃瑘F結互助”,,就是查干哈達村人繁衍生息的根基
胡熱土山的山頂,,是一片開闊地,這里已被辟為村里的文化廣場,,一座被稱為“母親塔”的蓮花白塔靜靜矗立于西北角,。
白塔對面,村民們已在涼棚下支起6口鍋灶,,不少村民自發(fā)來到這里,,淘米、洗菜,、切肉,、生火,忙得滿頭大汗,。不時有村民駕著電動三輪車駛上山來,,有的車里放一袋大米,有的拉來兩大塊豬肉,,還有的帶來葡萄干,、大棗,、核桃仁等。
“這些都是熬粥用的,,每年睦鄰節(jié)熬粥的材料,,都是大家自發(fā)捐贈的,!蓖豕饦s一邊淘米一邊告訴記者,。
查干哈達村的老支書吳秀英身著一件綠色的蒙古族長袍,在現(xiàn)場指揮村民們熬粥,。她介紹說:“今天差不多要煮600斤米,前兩年有疫情,,只有本村的村民來參加,。今年鎮(zhèn)里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主辦睦鄰節(jié),,來的人肯定很多,,所以要多準備一些,!
天光大亮,,十里八村的村民們陸陸續(xù)續(xù)趕來,通往山上的水泥路一時堵了車,,村干部和村民們忙著疏導交通,。廣場入口,有專人在進行體溫檢測,、查看“健康碼”,。
18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上,搭起了紅毯鋪就的舞臺,,綠色的背景板上寫著“查干哈達第214屆睦鄰節(jié)”“惠音巴雅爾”(蒙古語意為睦鄰節(jié))等字樣,。今年的主題為“賡續(xù)傳承睦鄰友好 踔厲踐行鄉(xiāng)村振興”,為古老的節(jié)日注入了嶄新的時代內涵,。小康不忘黨的恩情,,村民們以這樣的形式表達感恩和敬意。
上午9時,,廣場上開始熱鬧起來,。安代舞表演、馬頭琴演奏,、東蒙短調民歌演唱,、好來寶表演等各類富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節(jié)目輪番上演。
在61歲兒媳張艷的攙扶下,,八道嶺村90歲的高桂榮老人來到廣場,。婆媳二人坐在涼棚下,,安靜地看著表演,一曲結束,,高桂榮老人對記者說:“前兩年因為疫情沒有來,,平常每年都會來的。我們雖然不是這個村子的,,但大家坐在一起,,就像一個大家庭,!
睦鄰節(jié)上,,今年的“好兒媳”“好婆婆”“好鄰居”身披紅色綬帶,在村民們關注的目光中,,走上領獎臺,。
“雖然領到一個證書和一個小禮品,但這都不重要,,我們最看重的是這份榮譽,。”49歲的敖紅玲因為悉心照料常年臥病在床的婆婆被評為“好兒媳”,,從領獎臺上下來,,她的心情仍然有些激動。
演出和頒獎結束,,身著民族服飾的村民們手捧哈達,,繞白塔一周,祭祀祖先,。白塔中供奉著查干哈達全村23個姓氏的祖先牌位,,查干哈達村的先人們之所以這樣做,為的是告誡后世子孫,,查干哈達人雖不同姓同宗,,卻和如一家。
祭祀結束,,村民們圍坐在涼棚下的圓桌邊,。吳秀英指揮著婦女們給大家上菜。鍋蓋掀開,,香氣四溢,。每人一碗粥,六份小菜,。人們一起喝著粥,、聊著天,笑聲陣陣,。
據《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縣志》記載,,阜新原本是蒙古勒津部牧地,。1637年,第一任土默特右翼旗旗主善巴率眾到阜新地區(qū)定居,,同原有各部落一起,,開墾土地。
由于結束了部落紛爭和戰(zhàn)亂,,人們生活逐漸安定,,各民族的聯(lián)系和交往開始密切,經濟發(fā)展,,人口繁衍,,文化也得到長足發(fā)展,形成了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漸相融會的民間文化,。
查干哈達建村于1705年,,是蒙古貞地區(qū)為數不多的建村歷史清晰的傳統(tǒng)村莊,也是蒙古貞地區(qū)唯一一個由放牧與耕種相結合的傳統(tǒng)村莊,。
村子的建立與當地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的佛教寺院——瑞應寺有著密切的關系。當年,,為了修建瑞應寺,,有14戶人家來到這里定居。因村莊北邊的山上有一塊巨大的白色石頭,,故取名“查干哈達”(蒙古語意為“白色的巖石”),,也寓意村莊堅如磐石、天長地久,。
村史在一代代村民中口口相傳: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村里的許多孩子都染上了麻疹、天花等傳染病,。為了戰(zhàn)勝病魔,,全村人團結一致、互幫互助,,最終控制住了傳染病,。村民為了紀念這一共克時艱的善舉,特設立睦鄰節(jié),,以示后人須傳承“鄰里相親,、守望相助”的傳統(tǒng)美德。
每年睦鄰節(jié),,全村人都會同吃一鍋粥,,同唱一首歌,表達對彼此的祝福和祈愿安康,、美滿的心情,。
村民們喝的粥叫作惠音蓮花粥,,“惠音”有“和諧”之意,惠音蓮花粥是用大米,、肉糜,、紅棗等多種食材熬制的一種蒙古族特色食品。在當地的民族傳統(tǒng)中,,只要喝了粥就是一家人,,所有的矛盾就此化解。
吳秀英從1998年開始就主持睦鄰節(jié),,她告訴記者,,查干哈達村有著“落一屯不落一人”的規(guī)矩。睦鄰節(jié)上,,所有人都能分得一碗粥,,睦鄰節(jié)的粥不僅在場的人能吃到,對于村里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村民也會挨家挨戶把粥送到他們手上,。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長期關注睦鄰節(jié)的民俗專家齊海山說,大家同吃一鍋粥,,大米都是各家拿的,,有一種團結互助的精神,!班徖锖湍,,團結互助”,就是查干哈達村人繁衍生息的根基,。
敦親睦鄰 淳樸民風代代相傳
村民們不攀比誰家房子好,,誰家掙錢多,而是“攀比”誰家更和睦,,誰家子女更孝敬,,誰家孩子教育得更好
“祖先在這里牧馬放羊,查干哈達我們世代居住的村莊,。
祖先給后人留下諺語:水草豐美的地兒鳥兒多,,心地善良的人兒朋友廣。
一個人圈擋不住四散奔跑的馬群,,互相幫助才能踏平坎坷不畏風雨抵擋……”
一陣悠揚的合唱聲從村委會大院里傳出,,村民農閑時聚在一起,唱著查干哈達村的村歌,。
睦鄰節(jié)結束后,,記者走進這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村莊,但見合抱的大樹,、藍白相間的蒙古族民居,、石頭堆砌的敖包……一切都在訴說著村莊的往事,。
阜新市文旅廣電局駐查干哈達村干部包德華說,蒙古族有這樣的諺語:“有一個知心的那科爾(漢語為朋友),,就百事都順承”“我們不求有什么樣的好運,,但只求有兩個好鄰居”。
在他眼中,,睦鄰節(jié)的形成,、淳樸民風的養(yǎng)成,和歷史上村民的生產生活有著直接關系,。
查干哈達村北靠查干哈達山嶺,,西依胡熱土山,從西與北兩面形成了屏障,,村西溝有一處四季流水的泉眼……先人選擇這里牧馬就是看中這些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在放馬時如果遇上暴風雪等極端惡劣的天氣,馬群便不好控制,,蒙古族諺語“一個人圈擋不住四散奔跑的馬群”,,這個時候就需要大家相互幫助。所以處理好鄰里關系不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更是生產的需要,。
“當年這里的村民就是靠著團結互助,才能減少損失,,更好地生活,,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雖然現(xiàn)在土地都承包到戶了,,可誰家有個大事小情,村民們還是會搭把手,,在睦鄰守望中,,淳樸厚道的民風便形成了,!眳切阌⒄f,。
查干哈達村沒有留下族譜和家譜,卻有世世代代口傳心授的村訓和家訓,,!皩ふ沂澄锊蝗鐚ふ覉F結”“尋找財物不如尋找友誼”……家家都貼著這樣的對聯(lián),也成為查干哈達村人印在心中的守則,。
白寶山是查干哈達村的老支書,。他說,像這樣的家訓對聯(lián),,查干哈達村家家都有,,內容不盡相同,,有講孝順老人的,有講兄弟團結的,,更多的是講鄰里和睦,。“斗毆不興,,鄰里襄助”,,是查干哈達村人幾百年來秉承的美德,也成為他們處理鄰里關系的準則和自然而然的習慣,。
查干哈達村現(xiàn)任村支書白長江說,,從2016年開始,每年睦鄰節(jié)村里都會評選“好婆婆”“好兒媳”“好鄰居”等,,并隆重表彰,。獲表彰的村民一一登臺,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做法,,與村里人共享榮譽,,也吸引村民發(fā)自內心地向他們學習。近些年,,表彰的獎項又增加了“好老干部”“好退伍軍人”“致富能手”等,,獎項并不固定,已經有40多人獲得表彰,,獲獎村民都是全村人認可的各方面的代表,。
“今年評選上的‘好兒媳’李麗,她的婆婆患病半年多,,一日三餐,、洗洗涮涮都需要李麗照顧。他們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的,,外人看來都以為婆婆和她是母女,。”吳秀英對記者說,。
王秀芹悉心照顧大伯哥一家的事受到村民的交口稱贊,,都夸她是難得的好心人。王秀芹的大嫂是又聾又啞的智障人士,,生活根本不能自理,,給吃就吃給喝就喝,20多年前,,王秀芹嫁到本村后,,就開始了20多年的操勞,不光要過好自家的日子,還要操心大伯哥家,。從幫助智障的嫂子照顧孩子,,到兩家日常生活瑣事,再到農田種植,、農業(yè)品銷售,,王秀芹都料理得很好,兩家的日子一同過得紅紅火火,。村兩委在睦鄰節(jié)等活動中將王秀芹列為表彰對象,,鼓勵村民向她學習。
在村兩委的引導下,,查干哈達村形成了一股不一樣的“攀比風”,。“每年評獎時,,沒有評上的人都會說‘為啥不評我,,下回我也要評上’,!眳切阌⑿χf,。
在村委會西側的查干哈達村示范型居家養(yǎng)老服務站,村民們三三兩兩在打牌,、下棋,、聊天。年輕人外出打工、求學,老人們就聚在一起,,互幫互助。
“大家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農閑的時候我們就到這里來打牌,,中午還有人給我們做飯,。每個人帶一點自家種的蔬菜和大米,,一起吃飯,,更熱鬧,!68歲的村民邢海林說,。
64歲的代文勝熱絡地和記者交談起來,他有兩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兒子在鄭州工作,女兒在成都定居,,!懊磕昴类徆(jié)只要他們有時間,,就會回來。今年兒子工作忙,,回不來,,女兒回來了,!
代文勝邀請記者到他家中做客,。記者見到了代文勝的女兒,在成都讀大學并在那里成家的代秋梅,。她特意帶著婆婆和2歲的兒子從成都趕回來,,一起感受村里“和諧、團結,、友愛”的氛圍,。
“記得小時候鄰里之間一起去耕地,大家都會互相幫助,,先耕完地的村民總會去幫助其他鄰居,。那時候村里誰家蓋房子,村民都會來義務幫忙,,大家在歡聲笑語中把活干完,,特別和諧,!贝锩氛f,,“這種與鄰為善、互幫互助的習俗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一直提醒著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和同事,、朋友友好相處,多設身處地替別人想一想,,!
代秋梅介紹,除了睦鄰友善,,村里一直有著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從小爸媽就教育我們,,不和別人比吃穿,,但一定要好好學習,!蓖赣H的滿頭白發(fā),,代秋梅眼眶有些濕潤,“爸爸為供我們讀書,種了20多畝地,,早些年還去礦上打零工,。爸爸說,不管多困難,,哪怕砸鍋賣鐵,,也要供我們兄妹讀書,!
這便是查干哈達村另一股“攀比風”,,村民們不攀比誰家房子好,誰家掙錢多,,而是“攀比”誰家更和睦,,誰家子女更孝敬,誰家孩子教育得更好,。
查干哈達村356戶人家,,已經培養(yǎng)出300多名大學生,幾乎家家都有,,是遠近聞名的“狀元村”,。
佛寺鎮(zhèn)黨委書記齊英偉說,查干哈達村的睦鄰節(jié)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邊的村落和城鎮(zhèn)的人們,,!巴甓际谴謇镒园l(fā)舉辦睦鄰節(jié),今年開始由鎮(zhèn)里主辦,,目的就是向全鎮(zhèn)推廣查干哈達村這種做法,,讓更多人加入進來,!
德風流布 老民俗里的基層治理新智慧
村民有共同的信念以及對信念的共同堅守,,村里有矛盾協(xié)調機制以及對協(xié)調機制的不斷完善,這些都是查干哈達村鄰里和睦200多年的關鍵
村史館里,,“全國文明村鎮(zhèn)”“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示范型老年友好型社區(qū)”等牌匾記錄著小山村的榮光,。
“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苯涍^歲月的洗禮,查干哈達村積淀的淳樸民風,、和善家風,、文明村風源遠流長,,德澤后世,。鄰里關系在這里被重新定義,也為基層治理提供了新智慧。
“村民有共同的信念以及對信念的共同堅守,,村里有矛盾協(xié)調機制以及對協(xié)調機制的不斷完善,,這些都是查干哈達村鄰里和睦200多年的關鍵,!备沸旅晒抛遄灾慰h蒙古貞文化博物館館長海春生說,。
村里有許多事情需要村民之間互助互幫,尤其是近些年許多壯勞力都外出打工,,留在村子里的多為老人和兒童,。村黨支部發(fā)揮老年人的作用,成立了老年協(xié)會,,協(xié)助村干部協(xié)調鄰里糾紛,、解決各類生活問題,并為村里的文化建設,、便民服務做貢獻,。
老支書白寶山被選為查干哈達村老年協(xié)會的會長,!安楦晒_村從建村時,,就遵循著長者為尊的傳統(tǒng),!卑讓毶秸f,,老年協(xié)會由60歲以上的老人組成,并選出11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為主要負責人,,現(xiàn)在老年協(xié)會有成員246人,,處理的都是家長里短的事情。
“老年協(xié)會的人不拿一分錢工資,,卻在村務管理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齊英偉說,,老年協(xié)會在村民中享有崇高威望,,說話很有分量,很多矛盾都在激化之前迎刃而解,。平時鄰里之間鬧矛盾,,家庭內部鬧矛盾,如果村干部去調解,,可能顯得比較正式,,像鬧到了法庭一樣,而老年協(xié)會的人去調解,,大家心里都愿意接受,。
為加強老年協(xié)會規(guī)范化建設,,村委會為老年協(xié)會在村部設置了一間辦公室,老人們經常在這里討論村子里的大事小情,。老年協(xié)會也建立了規(guī)章制度,,對每年開展的活動都有規(guī)劃安排,各項活動安排得井井有條,。像評選“好婆婆”“好兒媳”“好鄰居”等,,都是由老年協(xié)會先提出候選人,再由村兩委討論決定,。
由于睦鄰文化的浸潤,,查干哈達村社會治安穩(wěn)定,村民和諧相處,,“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在這里生動體現(xiàn)。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公安局政委張勇利查閱了查干哈達村歷年的出警記錄,,他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村中沒有發(fā)生過一起刑事案件,,這主要是因為查干哈達村即使有矛盾也是就地解決,,村民們主動去幫忙或調解,做到了矛盾不出村,。
隨著睦鄰文化的傳承發(fā)揚,,來村里參加睦鄰節(jié)的外地游客日益增多,近年來,,村兩委把舉辦睦鄰節(jié)與旅游開發(fā)融合在一起,,提出“睦鄰、富庶,、文明,、幸福”的發(fā)展理念,。游客慕名而來,,就是想體驗這里的厚道民風和秀美的自然風光。
齊英偉說,,查干哈達村的和諧文化,,使這里的村民之間養(yǎng)成不斤斤計較、互相成全的厚道性格,,也成為佛寺鎮(zhèn)社會穩(wěn)定,、平安建設的標桿。今年,,縣里和鎮(zhèn)里也給予指導和幫助,,在推進家庭成員,、鄰里之間和睦共處基礎上,通過采取“鄉(xiāng)村旅游+睦鄰文化”模式,,促進該村第三個層次的和諧共處,,即以厚道淳樸的民風為精神內核,,通過發(fā)展市場經濟與外界和諧共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xiāng)村振興取得更大成效,。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委書記劉彥鴻表示:“我們計劃把睦鄰節(jié)做成全縣的文化品牌,,向全縣推廣查干哈達村的睦鄰友好經驗做法,也從中提煉社會治理的新經驗,,不斷營造團結和諧的氛圍,,構建‘鄰里關愛、團結互助,、共創(chuàng)和諧’的新型鄰里關系,,推動全縣的經濟社會發(fā)展,!
離開村莊時,,已是下午,熱情的村民們邀請記者一起合影留念,。村里的老人們說,,每年睦鄰節(jié),大家都會拍一張“全家,!,,要留下鄰里們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在外工作的年輕人說,,他們也會珍藏每年的這張大合影,,鄰里友好、團結互助的精神,,既是他們在外工作和奮斗的動力源泉,,也是他們對故鄉(xiāng)最深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