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最權威的新聞資訊平臺 / 中國新媒體地方最具影響力門戶
央廣網(wǎng)沈陽3月5日消息(記者 馬瑛 通訊員 李千惠)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發(fā)表,,從此,全國廣泛開展了學習雷鋒的活動,,“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一個甲子過去了,雷鋒生前戰(zhàn)友喬安山和他的老伴跟記者聊起了和雷鋒在一起的日子,。
雷鋒和喬安山一起讀毛選(央廣網(wǎng)發(fā) 沈陽日報供圖)
1959年在鞍山鋼鐵公司當工人時喬安山結(jié)識了19歲的雷鋒,。1960年雷鋒和喬安山一同報名參軍,雷鋒是喬安山的班長,。兩個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共同工作,、生活了近四年,作為工友時,,同住過一間宿舍,;入伍在同一個班,開同一輛車,。
寫家信
喬安山與雷鋒第一次打交道,,是家里來信,他求雷鋒幫他看,,!拔掖蟾鐭崆榈亟o我讀了信,又替我寫了回信,。這樣一來二去,,我和他便成了好朋友。當年在鞍鋼,,我們宿舍100多人,,文化素質(zhì)都比較低,會寫信的沒幾個,,我大哥就自己買來信紙信封,,幫工友們寫信,,大家都很尊重他,!
喬安山說:“我倆感情非常好,,他給我買過書、買過筆記本,,教我文化知識,。”雷鋒忠于黨和人民,,不求回報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對喬安山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雖然雷鋒離世60年了,喬安山的記憶力已不如從前,,很多事情都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模糊,,但他與“大哥”相處的每一個細節(jié),“大哥”身上發(fā)生的每一個故事他都歷歷在目,。
連獲殊榮的工人雷鋒(央廣網(wǎng)記者馬瑛 攝于遼陽市弓長嶺區(qū)雷鋒紀念館)
改名字
1958年10月,,鞍鋼招工,“聽到這個消息后,,我大哥毫不猶豫地報名,。當時還叫‘雷正興’的他,決定改名‘雷鋒’,,‘鋒’字既表示他與鋼鐵結(jié)緣,,又表達了要‘打沖鋒、當先鋒’的心愿,,我大哥說他要做工業(yè)先鋒,。”喬安山說,,那個時候像雷鋒一樣把名字與自己所處時代結(jié)合起來是一種時髦,。
“我大哥很熱愛工作,每次和我聊到生產(chǎn),,說到如何提高勞動技能,,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他就變得很興奮,,他個子不高,,好像總有使不完的勁兒,和他在一起干活,,我們也都變得特別有干勁兒,!痹趩贪采接∠罄,,雷鋒遇到任何問題,,總是從自身找原因,嚴格要求自己,,從來不允許自己落后,。
工人雷鋒(央廣網(wǎng)記者馬瑛 攝)
改歌詞
雷鋒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他和我們一樣,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眴贪采秸f,“大哥以前是孤兒時,,飽受舊社會的苦難,。解放后,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溫暖,,這讓他對新時代充滿了感激,。”
1959年12月,,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開始了,,“我大哥早有當兵的思想準備,他第一個報了名,。我出身農(nóng)村,,家里需要我當工人的工資貼補家用,所以當時我當兵愿望并不強烈,。大哥給我講了很多當兵保衛(wèi)祖國的道理,,他說‘保家衛(wèi)國,我們一起去’,,他的話堅定了我入伍的決心,,我倆1960年1月8日一起入伍,!
雷鋒入伍(央廣網(wǎng)記者馬瑛 攝)
在《雷鋒全集》中,,收錄了一首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冻礁杞o黨聽》。雷鋒把這首詩抄在自己的日記中,,將原作的“母親只能生我身”改為“母親只生我的身”,,將“黨號召我們鬧革命”改為“共產(chǎn)黨號召我鬧革命”。這一改,,具有音樂的節(jié)奏感,,更適宜譜曲了,這首詩能成為歌詞,,有雷鋒的功勞,。
雷鋒日記(央廣網(wǎng)記者馬瑛 攝)
“日記控”
那時候,部隊正在興起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熱潮,“大哥去市里的書店買回《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單行本送給我,,給我講解書中的內(nèi)容,,還專門給我買了筆記本和筆,手把手地教我學寫字,、學算術,。”
“我大哥寫日記成癮呀,,每天出車回來,,不管有多晚多累,他一定要記完日記才睡,。我大哥有個文學創(chuàng)作夢,,他還在報紙上發(fā)表過散文,!痹诶卒h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茵茵》和《一個孤兒》是較完整的,在他的作品字里行間透露著雷鋒青春,、陽光和略帶文藝的身影,。
他是這樣寫的:“三月間,一個晴朗的日子……”
工人雷鋒開過的拖拉機(央廣網(wǎng)記者馬瑛 攝)
“潮人兒”
“那時候車間團支部每到周末都要組織團員青年在俱樂部跳舞,,我大哥接受新東西很快,,盡管個子不高,但舞姿標準,,很受大家歡迎,,而我學得比較慢,沒他跳得好,,!眴贪采交貞洠拔掖蟾缣貏e愛照相,,他很熱愛生活,,他把成長中的每個重要階段都用照片記錄下來,但他沒有影集,,照片都夾在一個本子里,,經(jīng)常拿出照片讓我們看,我記得有一張合影照片上,,我大哥把白色的襯衣領子翻到夾克的外面,,口袋里別著一支鋼筆,特別時髦,,!
入伍后,雷鋒勤儉節(jié)約,穿打著補丁的軍裝和襪子,,一個月只花5角錢買必備的牙膏等物品,,“我覺得作為一個青年人,對美的追求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而我大哥更注重的是對內(nèi)在美的追求,當撫順,、遼陽等地遭到洪水災害時,,每月津貼僅6元的他,卻一下捐出了200元錢,,!
“在那個年代,我大哥的生活可以算是非常充實,,他還學會了騎馬,。”當公務員,、成為煉鋼工人,、參加解放軍、學習《毛澤東選集》學開拖拉機,、喜愛照相……可以說,,雷鋒是那個時代的潮流先鋒,雷鋒的生活是那個時代的主流生活,。
做小事
“我大哥不是什么大人物,,沒有做過驚天動地的事,他做的都是小事,、平凡的事,。但他一直在做好事,鍥而不舍地堅持也就成了大事,,!
有一年遼陽發(fā)大水,喬安山家被水淹了,,“大哥就把自己的津貼費偷偷地以我的名義給我家寄去,,先后3次,共寄去30多元錢,,后來我母親才知道3次給家中寄錢的不是我,,我母親很感動,對我說一定要好好跟大哥學,!”
喬安山和雷鋒出車時,,雷鋒總能自然而然地幫助別人。“有一次我和大哥開車到工地,,半山坡看見一位老鄉(xiāng)艱難地向坡上推車,,大哥馬上讓我將車停在路邊,他下車幫老鄉(xiāng)將車推上山坡,。這雖然是件小事,,但對我的觸動很大,那時候我就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我大哥時時刻刻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大哥經(jīng)常告訴我,,人民的困難,就是咱們的困難,,幫助人就得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好事是一種習慣,!
這一切,,已成為喬安山永遠的記憶,也是他人生的坐標和寶貴的財富,。
學習雷鋒好榜樣(央廣網(wǎng)記者馬瑛 攝)
接過雷鋒的槍
1997年喬安山開啟了他傳播雷鋒精神的征程,,20多年從未停歇,這么多年來喬安山一直把自己當成雷鋒生命的延續(xù)……
喬安山像當年的雷鋒一樣,,做了好事從不聲張,,至于他總共做了多少好事,沒人能說得清,。喬安山在全國宣傳雷鋒事跡,,由于長期做報告怕上廁所,不敢多喝水,,他在講臺上暈倒過3次,,他說:“在我的余生,只要我腿還能走,,嘴還能說,,我就一定堅持宣講雷鋒精神,讓他們了解雷鋒,,學習雷鋒,。”
喬安山把自己當成雷鋒生命的延續(xù)(央廣網(wǎng)發(fā) 沈陽日報供圖)
喬安山的家里擺放著許多他到各地做學雷鋒報告的照片和關于雷鋒的書籍,,他的家中到處都是雷鋒的影子,,最引人注目的是雷鋒的塑像,每天喬安山都會將塑像擦拭一新,,邊擦邊跟“大哥”敘舊,。每逢過節(jié),,家里總會多準備一副碗筷給雷鋒,每年清明節(jié),,不論刮風下雨,,都帶著全家去給雷鋒掃墓。
最好的紀念就是傳承,。
雖然雷鋒和他所處的時代遠去了,,但雷鋒的精神實質(zhì)卻沉淀下來。如今八十多歲的喬安山宣講雷鋒的次數(shù)已經(jīng)超過4000場次,,還擔任全國160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
雷鋒改變了喬安山
而喬安山在努力使雷鋒精神
改變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