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最權威的新聞資訊平臺 / 中國新媒體地方最具影響力門戶
延續(xù)幾千年的,,凝聚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傳統(tǒng)春耕經驗和春耕方法,,即便在實現(xiàn)了農業(yè)機械化的今天,春耕種地也要遵循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原則,。在我的記憶中,,東北農業(yè)在旱田種植上還總結出了“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開犁先種麥、麻,、谷,,高粱苞米看氣候,大豆兩頭堵”“先種崗,、后種洼”等具體耕種經驗,。人們根據(jù)不同的糧食品種,分別采取扣種,、埯種,、耲種等種植方法。
耲種相對復雜,,是高粱,、谷子等作物的主要種植方法。耲種一般需要七人“接龍”組合,。一人負責“趕套”,,即趕著牛或馬拉動安裝耲鏵的,、相似于爬犁的耲耪前行破垅,;兩人負責接續(xù)向破開的壟溝內施放農家肥;一人隨后負責播種,;一人負責扶“拉子”,。“拉子”的底座由“八”字口朝前的三塊木板組合而成,,后部橫板上安裝一根豎直的兩米高的細木桿,,便于人扶著。八字口朝前的兩塊木板,,通過其前孔以長度相等的兩條繩索分別連結在耲耪的兩側,,以借動力與耲耪同速前行,及時將施完肥,、播完種的壟溝攏土合上,。扶“拉子”者,既要扶住,,還要恰到好處地上提,,使“拉子”的后部橫板既不離地又不拖地,保證“拉子”合土恰當將垅臺拉平,。此人還要隨耲耪前行速度正常邁步將兩只腳筆直地踩在新合成的垅臺中心,,為后面兩人踩實松土“打樣”;最后兩人一般為婦女勞動力,,專事負責“踩格子”,,即將扶“拉子”者前行兩腳之間的空隙成直線堵嚴踩實,。欲如此,則需“踩格子”者右手拄著由光滑的細木棍做成的“柱杖”亦步亦趨前行,。完成的耲種新垅呈中心筆直的凹形,。
耲種的七人組合中,播種者必須由“老把式”擔綱,。耲種播種需通過自制的播種工具“點葫蘆”來完成,。顧名思義,“點葫蘆”的主體是盛放種子的葫蘆,,在葫蘆的頂部開口鑲嵌著約1.5米長,、由四塊長條薄木板組合而成的、手可握住的呈扁寬狀的供種子向下流淌的管道,,稱為“輸子”,。“輸子”的下口安裝外“八”字口的“分籽篦子”,,可使流下的種子沿各條分籽篦齒呈有一定寬度的扇面均勻散開,,而不會淌成一條線。種子的流量由播種人調整設在葫蘆口處的活門控制,,種子的流速則由播種人用木棍敲打“輸子”的力度和速度來把握,。種子流量大流速快,不僅會造成種子浪費,,而且會致日后苗稠,,增大初鏟開苗難度。若流量小流速慢,,則可能造成日后斷苗瞎苗而減產,。因此,對播種人的技能要求是很高的,。使用“點葫蘆”時,,播種人通過背帶右肩左斜將其挎于身前,,葫蘆在上,,“輸子”口朝下。左手握著“輸子”,,右手拿著約80厘米長,、大拇指粗細的光滑柳木棍,隨著耲耪的前行速度邊前行邊有節(jié)奏地敲打“輸子”,,!包c葫蘆”形似雷琴,播種人敲打“輸子”的動作狀若撥弦,,敲打所發(fā)生的清脆之聲宛如琴音,。辛勤耕耘中亦有曼妙之美,。
春耕時節(jié)的晨曦中,村莊的炊煙裊裊升起,。人們日出而作,,人勤馬忙耕牛走。時值樹木吐綠,,草生嫩芽,,披著各色盛裝向北遷徙的候鳥或倏忽而過,或駐足覓食,。有相似喜鵲“姐姐”那身打扮,,被叫做“喜鵲花”的小鳥,最喜低翔跳躍在正在耕種的人犁的前后左右,,在翻開的新土中捉蟲啄食,。翹著白羽黑點和黑羽白點相間的并不時開屏的尾翎,啾啾啾的歡叫著,,精靈可愛,。盎然的生機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畫卷。春季里多晴朗天氣,。晨起太陽初升,,風和日麗,空氣清新,,各種聲音能傳播很遠,。耕耘的人們的歡笑聲、敲打“點葫蘆”的當當聲,、耕牛行馬的哞哞咴咴輕叫聲,、鳥兒們嘰嘰喳喳的歌唱聲。聲聲和鳴,,演奏著令人著迷的晨曲交響樂,。這畫卷、這晨曲,,不僅呈現(xiàn)著春華之美,,更預示著秋實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