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最權(quán)威的新聞資訊平臺 / 中國新媒體地方最具影響力門戶
東北地區(qū)民間流傳最廣,、普及率最高、影響力最強的文化娛樂活動,,莫過于東北大秧歌了,。在熱烈激情的鑼鼓嗩吶的伴奏下,一群男女老少舞動手中的花扇手絹,,和著節(jié)奏翩翩起舞,,不斷變換的隊形,連同觀眾一起匯入喜慶的海洋,。
我國最早的秧歌產(chǎn)生于中原一帶,,后來傳到東北地區(qū),。清朝順治年間,楊賓在《柳邊記略》中曾有記載:“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由此可見,,東北秧歌的流傳和發(fā)展至少有三百年歷史,。
東北地區(qū)主要有兩種類型的秧歌形式:一是高蹺秧歌。高蹺秧歌有超過一尺的“高蹺”,,還有僅幾寸的“矮蹺”,,如本溪滿族自治縣“全堡寸蹺秧歌”,就是僅幾寸高的蹺,。二是地秧歌,,俗稱“地蹦子”,就是直接在地上扭,,這種秧歌是主流,,如“清河城太平秧歌”,以上說的這兩支秧歌隊都是典型的滿漢結(jié)合的東北大秧歌,。
每支秧歌隊中都有兩個“打頭的”,,俗稱“老噠”,!袄蠂}”是典型的對北方人的稱謂,,是秧歌隊表演的領(lǐng)軍人物,通常手持“蠅耍子”貌似仙人在前面領(lǐng)隊,。隊列的走場變換都隨著老噠走,,后面有男女兩列隊伍,男角為丑,,女角為旦,,過去農(nóng)村女性參加秧歌的較少,會由許多男性男扮女裝扮演女性,,經(jīng)過化妝這類人被稱為“包頭”,。秧歌隊?wèi)T例是大個在前面,小個在后面,。
在老噠的引領(lǐng)下,,表演時秧歌隊也要變換各種隊形,如“四面斗”(俗稱“掛斗子”)“十字梅”“擺葫蘆陣”“別花丈”(又稱“別籬笆”,,俗稱別杖子)等,。隊形有“龍擺尾”“蛇脫殼”“二龍吐須”“倒圈簾”(又稱“圈白菜心”)等。跑場音樂則熱烈火爆,速度較快,。
滿族秧歌融入許多軍事文化的內(nèi)容,,軍事布法中演化出滿族秧歌中的幾十種走陣花樣,如“六合陣”“八卦陣”“一字陣”“葫蘆陣”“蛇蛻皮陣”“小八面陣”,,還有“盤腸大戰(zhàn)”“十字盤旋陣”等,,這是滿族秧歌中極珍貴的歷史文化,在滿族民間補繡品中都有圖畫遺存,,這些陣法圖形隨著時間和歷史變遷,,花樣逐漸簡化,但其主要特征仍然在東北大秧歌中遺存,。
秧歌表演中,,鼓是靈魂,鼓點的節(jié)奏決定了速度,,不斷變換的鼓點指引著秧歌的節(jié)奏,,開場、中場,、終場都有不同的節(jié)奏,,這一切都是由鼓點來指揮的。嗩吶是秧歌中的凝膠,,一個不用任何擴音設(shè)備就能讓整場人聽到它的音樂,,這就是個奇跡。吹奏的那些耳熟能詳?shù)那,,激勵著舞者奮力表演,,挑逗著觀眾的神經(jīng),這就叫魅力,。
通常演奏最多的秧歌曲牌有《句句雙》《滿堂紅》《過街樓》《五匹馬》《對伍》《東北風(fēng)》《小磨坊》《生產(chǎn)忙》《柳青娘》《大姑娘美》等,,而現(xiàn)代的大秧歌調(diào)則是將許多現(xiàn)代的歌曲串聯(lián)而成。
秧歌表演除了大的“走場”“布陣”外,,更注重個人的表演,,舞扇需要手腕靈活,上下翻飛自如,,對腰肢,步伐都有講究,,過去扭秧歌沒有專門的訓(xùn)練,,一切都靠“自悟”,當(dāng)然聰明者領(lǐng)悟得快,。
我老家蘭河峪臺溝,,是一條三四公里長,東西走向的大溝,七溝八岔中曾住著30多戶人家,。那一年春節(jié),,這些人家自發(fā)地組織起一支五六十人的秧歌隊,鬧騰了一個快樂的年,,這些人從來沒有在一起練過,,那么能玩到一起,就不得不說,,秧歌是一項“無師自通”的娛樂藝術(shù),,是廣植于人們心中的精神食糧。
扭秧歌和看秧歌是十里八村青年男女相看的好機會,。過去,,通過看秧歌,許多青年人有了見面的機會,,有了最初的印象,,這就為日后提媒,提供了目標(biāo),。
過去,,大秧歌有時由大隊辦,有時是由某個生產(chǎn)隊辦,。秧歌隊在過年期間會到各個生產(chǎn)隊或者村落拜年,,每到一地,自然是鞭炮齊鳴,,男女老少齊聚道路兩旁,。這時候,秧歌隊領(lǐng)隊會高喊:“進(jìn)村了,,大姑娘小媳婦們浪起來呀,!”秧歌隊會挨街串巷巡回表演,一些大一點的院子也會進(jìn)去轉(zhuǎn)一圈,,村民會分發(fā)給秧歌隊員們煙卷糖果,,秧歌隊會拉村里的秧歌老手一起扭一把,秧歌隊和村里人有親戚和要好的朋友會互相行禮拜年,,互道安好,。
每當(dāng)秧歌扭到高潮時,秧歌隊會找一個寬敞地方圍一個圓場,,這叫“打圓場”,。大家站定后,由秧歌隊中能唱的人出來“唱唱”,。唱詞由四句組成,,是臨場發(fā)揮現(xiàn)編的,,前三句一口唱完,中間加一段音樂過門,,最后一句結(jié)尾,,一般至少唱三段。
到相鄰的村子扭秧歌,,對方是要招待飯的,。這個事先都打好招呼了,鄰村的組織者會安排好村里的各家,,準(zhǔn)備酒宴招待客人,,而且這些費用都是各家無償承擔(dān)的。即便是這樣,,每家每戶也必須積極應(yīng)對,,不能有差錯,每家都傾其全力招待,,人都是要臉面的,,如果誰家招待不周傳出去臉面往哪擱?
大秧歌的魅力十足,。每年正月初,,各地都在籌辦秧歌表演。在我老家的山里干活,,就能聽到來自堿廠,、黃堡方向傳來的練秧歌的鼓聲。近年來,,大秧歌由過去的村屯組織形式正在向城鎮(zhèn)化,、社區(qū)化轉(zhuǎn)移。在人員和年齡上也起了很大的變化,,由過去的男性居多,,年輕人居多,變?yōu)橹欣夏昱哉紦?jù)了絕大多數(shù),。隨著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秧歌服裝更艷麗、整齊,、高檔,,在時間上幾乎不分年節(jié),只要天氣允許,,就可以扭起來,。
也許是懷舊,總覺得現(xiàn)在的秧歌似乎缺少點什么,,過去一見到秧歌,心情會很激動,總有一種不舍的感覺,,或者叫意猶未盡,。但是現(xiàn)在看秧歌表演,就沒有那種激情,,也許是“肉多不知味,,糖多蜜不甜”了。
在農(nóng)村的一些地方,,每當(dāng)有人家辦喜事時,,除了請樂隊熱鬧之外,一些村民會自發(fā)扭起大秧歌,,而且不分男女老少,,踏著鼓點盡情扭動,仿佛在尋找那些過去的情懷,。在人們心中,,大秧歌似乎并未走遠(yuǎn)。
下一篇:與泥土相親相愛